寶寶用力、熟睡時手腳抖動,是抽筋嗎?
皺著眉頭的父母親抱著襁褓中寶寶走進診間,露出焦慮的表情問「歐醫師,常常發現寶寶用力,或是就在熟睡時,手腳會出現抖動狀況?!」、「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秒,但是身為新手父母的我們,還是怕有疏忽,不小心傷到寶寶的腦袋,讓寶寶抽筋了!」
父母親一進入診間,就連珠砲的說出心中的擔憂,還拿出手機父母滑呀滑,滑到錄到寶寶手腳抖動的畫面。
果然,畫面中出現熟睡中寶寶,雙手雙腳就忽然抖動了一下,可能連一秒都不到,之後寶寶又繼續安穩的睡覺著。仔細看看寶寶,嘴脣沒有發紫發黑、也沒有出現呼吸突然變壞的不舒服表情。
「這個不是抽筋,是『新生兒顫動』!」
「蛤!」、「那有沒有關係?!是不是傷到腦部?」父母親的眼珠變得更大了,語氣也不自覺地提高了起來。
抖動一會、嘴脣沒有發紫,是新生兒顫動
「『新生兒顫動』是因為寶寶大腦神經構造還沒有成熟,雙手雙腳不自主地抖動反應,漸漸長大,神經成熟就改善了!」父母親嘆了一口氣,似乎放下心中巨擔。
「寶寶若是抽筋,雙手抖動時間甚至會超過10秒,嘴脣會變黑,呼吸也會因此急促,這時候再送醫院判斷是不是抽筋!」新手父母親又皺著眉頭了。
「這樣好了,下次再遇到這樣狀況,可以伸出手按著寶寶抽動的手腳,若是此時抽動的手腳就停了下來,就是『新生兒顫動』,就不用擔心了!」、「反之,若是持續抖動,就趕緊帶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新生兒顫動和腦部熟度有關,漸漸成長後會消失
當寶寶出生不久後,有些父母親會注意到寶寶手腳在出力的時候,會出現抖動現象,準備給孩子穿衣或是洗澡時,寶寶手腳也會出現顫抖。有時候喝完奶、或是哭泣後一段時間,嘴脣下巴也會稍稍抖動。這些抖動稱為"jitteriness ",也就是「新生兒顫動」。
這些新生寶寶剛出生的「新生兒顫動」,多半是良性、找不出原因的。可能是因為和腦部成熟狀況不正常、不能正常控制四肢有關係。也就是說,新生兒寶寶偶爾出現四肢顫抖現象,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
寶寶受到驚嚇,手臂向外張開也是腦部未成熟引起
這樣的「新生兒顫動」,只要不是一直持續、偶爾出現的,就不需要就醫,等新生寶寶大腦功能健全之後,這樣的症狀就會慢慢消失。所以父母親遇到這樣的狀況,可以不用緊張。
另外一個很像「新生兒顫動」的反射動作,就是莫落反射(Moro reflex),也就是當寶寶身邊出現巨大聲音、或是忽然改變寶寶姿勢的大動作,這時會發現寶寶迅速的將手臂向外張開、然後弓著身體伸手向前抱。這種動作,也屬於大腦神經尚未發育健全導致,也是在約4~6個月後會消失改善。
新生兒顫動和癲癇無關、也不會生長遲緩
發生「新生兒顫動」的新生寶寶,80~90%會在寶寶3~4個月大時會完全消失,這些寶寶成長後不會有神經發育遲緩問題、和往後是否會發展成癲癇沒有關係。
出現「新生兒顫動」通常手腳或是嘴脣抖動,通常只持續3-4秒,這時父母親只要用手扶住新生寶寶顫抖中的手腳,若是此時手腳立即停止、不會再抖動。但若是會持續抖動,就不是「新生兒顫動」,要懷疑例如「新生兒抽筋」問題。
新生兒抽筋是腦部受傷會持續的抽筋
新生兒抽筋主要是因為寶寶的先天疾病遺傳導致發育異常、出生過程腦部受傷或是新生兒胎內感染,造成腦部神經細受傷而影響腦部細胞不正常的持續放電,因為神經傳遞不正常,造成身體某種動作的持續抽動。
大部份新生兒抽筋只會出現一些不明顯的症狀,例如臉部面輕微抽搐、嘴脣出現類似咀嚼吞嚥動作,寶寶的手腳也會不自主的顫動,也可能會出現呼吸暫停狀況。
這些症狀通常發作前沒有前兆,新生寶寶可能在喝奶、熟睡中,手腳忽然抖動、臉部嘴脣吞嚥動作,頭向後仰、全身僵直,常常會伴隨的嘴脣發黑、呼吸急促的狀況,持續數十秒。有時候一陣抽筋發作後,數秒鐘或是數分鐘會再發作,連續好幾次,甚至一天就可以發作數十次。
用手扶助顫動的手腳看是否停止來初步判斷
「新生兒抽筋」和「新生兒顫抖」的臨床症狀的確類似,初步的判斷方式還是先用手扶住新生寶寶顫動的手腳。
若是繼續顫動,或是嘴脣抖動超過5秒,就要找醫師進一步檢查是否為「新生兒抽筋」,並找出造成抽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