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不會走路說話、我的孩子發展遲緩嗎?


作者:歐俊彥 醫師





長不高、不胖,孩子也算是發展遲緩?


門診中常常會有父母問我「孩子長不高、不夠胖,是不是遲緩?」、「怎樣知道孩子是否遲緩?」父母親總是因為還不會翻身、爬行、走路,或是聽不懂指令、不會說話,憂心忡忡地問我關於孩子是否遲緩的問題。剛好這次在台南的兒科醫學會其中的一個主題,剛好討論到孩子發展遲緩,節錄一些上課重點,與各位父母親分享。


「生長」指身體成長、「發展」指中樞神經成熟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面臨到「生長」與「發展」。「生長」是指身體的成長,例如身高變長、是體重會變重或頭圍變大,「生長」則是指正常的孩子會在穩定的生長曲線百分位持續長大。





「發展」則是指中樞神經或是其它器官的成熟,隨著年齡的增加、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例如從不會翻身到會翻身,不會爬到會爬,不會站到會站立等等,在認知、動作、溝通語言、社會適應行為或情緒發展等各領域發展。


六歲以前在生長成熟過程中落後稱發展遲緩


所以兒童發展遲緩是指大部分的孩子都會的時候,這個孩子卻還是不會,這就有可能是發展遲緩兒童。發展遲緩兒童根據定義指六歲以前,在生長與成熟的過程中,例如在認知、動作、語言溝通、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等方面,與絕大部分同齡孩子相較,有明顯落後、發展速率緩慢、或是偏差的現象,就叫做發展遲緩。





醫療則是用Texas定義,當孩子與同年齡正常兒童比較,也就是嬰幼兒在評量後的結果,與實際年齡相差幾個月來決定。例如,年齡在2~12個月之間,落後2個月以上為遲緩。而年齡在13~24個月之間,有3個月以上的落差,年齡位在25~36個月之間,須有4個月以上的落差。


台灣六歲以下孩子約有6~8%有發展遲緩


或是以其它標準化的測驗工具來檢測、看看孩子發展領域程度。在發展領域有20%落後或在發展測驗上有大於或等於兩個標準差的落後時,稱為發展遲緩兒童。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統計,推估發展遲緩兒童發生率占出生所有人口的2%,在台灣六歲以下孩子,約有6~8%的孩子有發展遲緩的現象,以全國兒童每年出生率將近20萬人口計算,發展遲緩兒童約1.2~1.6萬。


發展遲緩的成因大部份都是未知的


大多數發展遲緩的成因是未知的,目前能夠被了解的原因僅只25%左右。在已知的原因中,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是最大的,包括:營養、家庭環境刺激、基因突變、先天疾病、後天疾病等。





另外,先天或後天的腦神經肌肉損傷,或心理社會環境等原因,都可能導致發展遲緩,其中常見的原因包括染色體異常、先天性畸形症候群、腦部發育異常,先天性感染、早產,生產中如生產時腦傷、新生兒窒息症及生產後如代謝異常、細胞胞器異常疾病,以及心理社會環境因素,例如照顧疏忽、刺激過少及兒童受虐等。


從感覺動作、語言溝通或社會發展評估孩子發展


感覺動作發展遲緩,例如孩子在六個月以前總是軟趴趴的躺在嬰兒床,少有活動,也很少哭,好像不存在似的。頭圍大於或小於正常值。嗜睡,少有活動。嬰兒臉部表情或眼神呆滯或異於尋常。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少或不正常,或神經肌肉活動力異常。嬰幼兒的各方面發展,明顯落後同齡的孩子。

語言或是溝通發展遲緩,例如語言前技巧對聲音的反應和判斷、模仿能力、發聲能力、專注、輪流反應、溝通姿勢或手勢的運用。語言理解能力較差。語言表達能力不佳。

社會性發展遲緩,例如較差的模仿、不正常的視線接觸、少反應或是忽略他人、欠缺共同注意力、對社會性的遊戲少有興趣、喜歡獨自一人、對於被擁抱少有興趣、很少笑容或是沒有面部表情。





特異的感覺動作或行為,例如習慣性及重複性的興趣及行為、常同動作或是不尋常的姿勢、不尋常的使用物件或是不尋常的玩、對不尋常的物件產生依附、不尋常的視覺興趣、對聲因反應不一致或是好像聾了、對痛冷熱感覺遲鈍、對味覺過於敏感。


從肢體、口語及互動能力鑑定孩子是否遲緩


確定有無合併其他的內科疾病,例如貧血、先天性心臟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症或是代謝胞器異常等,在這個階段聯合評估的專業團隊裡包括有兒童精神科、小兒精神科、復健科、小兒代謝科、小兒遺傳科、小兒骨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等。

接著必須幫生長遲緩孩子安排評估鑑定,得到的一個客觀的數據,來確定是否遲緩以及遲緩程度。孩子初期發展主要有「肢體能力」、「口語能力」以及「互動能力」。所以評估鑑定的內容分從肢體粗細動作、口語溝通和互動學習生活自理等來評估。





例如肢體能力的發展從翻身、坐、爬、站、走等粗動作,到抓、拿、放、交換等細動作來評估。在一歲前能聽懂簡單指令,例如揮手拜拜等動作。一歲左右能指認簡單東西或聽從指令。


出生到六歲大腦發育速度最快、可塑性最高


完成各種評估後,提供一份適合孩子以及家庭父母參考療育建議書,建議後續的治療規劃。

發展遲緩是現象的總稱,對於發展遲緩兒童如果經過及早的診斷、對遲緩兒童及早的計畫性介入,以促進其「發展」。孩子可以透過醫療、教育的介入,讓部份發展遲緩孩子減少形成障礙的可能性,或是減輕障礙的程度,甚至一部份的展遲緩兒童可以在經過早期療育之後趕上發展的里程碑。





兒童腦部發育有其可塑性,從出生到六歲是大腦發育速度最快、可塑性最高,及早發現發展遲緩兒,透過醫療、教育、福利等的介入,節省日後社會及醫療成本,尤其是三歲前接受早期療育的效果,是三歲後的10倍。


更多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