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發出亮亮的微紅色,中耳炎了!
當我拿著耳鏡檢查完生病已經好久的小朋友的耳道,告訴心急如焚的父母「小孩得到了中耳炎喔!」父母親張大眼睛的望著我「蛤,中耳炎?」、「不就是感冒比較久嗎?怎麼會變成中耳炎?」、「那不就要用抗生素治療了?」
我請父母親看著耳鏡「裡面的耳道紅紅的,而且最裡面的耳膜已經發出亮亮的微紅色了!」父母親發出「喔~」的一聲「為什麼會得到中耳炎啊?」
兒童的耳咽管比較短且平,病菌容易跑到中耳腔
「小朋友的耳咽管比大人短且平,一旦感冒較久或是鼻竇炎,鼻咽腔的分泌物容易經由耳咽管跑到至中耳,就會造成急性中耳炎!」
「中耳炎?會不會很嚴重啊?」、「中耳炎會不會影響到聽力啊?」憂心忡忡的父母親露出著急的表情問著。
「中耳炎是少部分要定期服用抗生素的一種兒童疾病,所以必須吃滿一個療程的抗生素」、「只要按時吃藥、不要亂停藥,就不會造成乳突炎、或是影響到兒童聽力。」
兒童感冒許久、鼻竇炎容易併發中耳炎
中耳炎是中耳部位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所造成的一種上呼吸道感染症,特別是3~4歲以下兒童的幼兒為中耳炎好發年齡層。兒童感冒或是因為鼻竇炎常會併發中耳炎,這也是造成兒童聽力損失常見的原因之一,但卻因為一開始中耳炎的症狀多樣化、不容易診斷受到忽略。
嬰幼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嬰幼兒的耳咽管比成人短且平,而中耳腔位在鼓膜的內側,有個耳咽管通往咽喉,纖毛組織和肌肉開關能力不夠成熟。一旦兒童感冒或鼻竇炎,鼻咽腔的細菌容易經由耳咽管逆流至中耳腔而造成發炎,導致急性中耳炎。
中耳炎可以只發生在一側耳朵,也可以同時在兩側耳朵發生,若是沒有處理好治療痊癒,容易中耳積水,或是造成聽力損失,也可能會因感染擴散到頭內附近的構造,而引發例如乳突炎等併發症。
中耳炎的症狀多樣化、不明顯
較小的嬰幼兒會在發燒伴隨感冒症狀後,用哭鬧不安、噁心、嘔吐,並且不停地抓耳朵等來表現。
若是比較大的兒童最常見的症狀為主訴耳朵痛,或是伴隨著發燒和頭痛。
但有些中耳炎症狀就沒那麼明顯,只是耳部搔癢、悶漲感,或是看電視靠的很近,學校老師反應小朋友上課時聽不清楚,或是回家後父母親叫小朋友時,感覺兒童沒有聽到父母親呼喚。
3~4歲是兒童中耳炎好發期
到了2歲時約有一半以上的兒童罹患過中耳炎,3~4歲是兒童中耳炎的高峰期,到了7歲後發生率才會漸漸下降,這是因為此時耳咽管比較粗,功能比較好,所以比較不會讓細菌跑到中耳。
跟據統計,75%的孩子在一生當中都曾經有過中耳炎,其中有25%會反覆的感染。5-10%的孩子會因為中耳積膿壓力太大,造成耳膜破掉,膿就從耳朵流出來,就是所謂的化膿性中耳炎。
一年四季中以秋冬交替到冬末春初時較多,這與感冒所發生的季節相似。有過敏性鼻炎、反覆鼻竇炎等兒童,較容易罹患中耳炎。
先排除哭鬧或是高燒引起的耳膜紅
耳膜發紅不一定是中耳炎的特異徵候,哭泣與發燒都可引起耳膜發紅。所以幫兒童檢查耳朵時,必須先讓兒童安靜、退燒,不然看到耳膜發紅,也可能是兒童哭泣或是發燒造成,並不一定是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的臨床診斷除了耳膜發紅外,常常伴隨兒童臨床上出現發燒、耳痛以及出現的躁動不安、睡眠進食習慣改變,或是發現兒童不停抓耳朵,告訴父母會耳鳴、聽力障礙,或是父母親發現兒童的耳朵有滲出液等。
但是有時候兒童急性中耳炎並無特異症狀,有時候兒童並沒有發燒或是告知耳朵痛等其它不舒服,只是用抓耳朵來表現,所以當較大的兒童不停地抓耳朵時,必須前來門診看看是不是有中耳炎。
抗生素使用至少五天
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家庭醫學會建議的治療準則,若是兩歲以下的兒童,直接使用抗生素治療10天。若是大於兩歲以上的孩子,先用止痛藥和症狀治療,也就是先觀察2~3天,如果症狀持續沒有改善,才使用抗生素5-7天。
治療後2日耳朵痛及發燒等症狀可獲得改善,雖然症狀改善,但是還是需要把所有的抗生素服用完畢,不可因為症狀改善而自行停止用藥,否則容易因為治療不完整再發作。
絕大部分的兒童經由完整療程治療後中耳炎可以完全治癒,少數兒童會因為持續性的中耳積水,若超過3個月且影響聽力,就必須放中耳導管,以平衡鼓膜內外壓力。
少數兒童因為抗藥性而治療失敗,或是本身免疫力不全等,導致乳突炎,甚至顱內化膿性感染或膿瘍等合併症之發生,這時候就必須住院接受治療了。
感冒儘早治療、控制過敏性鼻炎預防中耳炎
曾經發生過中耳炎的兒童復發機率較大,應盡量避免感冒,一旦感冒應儘早治療,並告知醫師曾經罹患中耳炎,避免中耳炎復發。
有過敏性鼻炎或是反復性鼻竇炎的兒童,天氣或環境變化時必須控流鼻水症狀。若是流鼻水時,兒童吸鼻子把鼻涕吸入口腔的方式鼻可造成中耳腔的負壓,不會流入鼻涕,反倒是會伸手捏住鼻子、把鼻涕擤出來的結果造成正壓、鼻涕反而衝往中耳腔,增加中耳炎的機率。